球墨铸铁管顶管技术:城市地下管网的“隐形建造师” 科研天地
当你走在城市街头,是否想过脚下密布的地下管网如何在不破坏路面的情况下完成铺设?球墨铸铁管顶管技术如同地下“隐形建造师”,正通过非开挖施工方式,悄然重塑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模式。这种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力学的创新技术,已成为解决“马路拉链”难题的关键方案。
技术原理:地下空间的“穿针引线”
球墨铸铁管顶管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顶管机将球墨铸铁管从工作坑逐节顶入土层,沿预设轨迹延伸至接收坑,形成完整的地下管道系统。这一过程犹如在地下进行“穿针引线”,无需大面积开挖地面,就能完成管道铺设。
球墨铸铁管之所以能胜任顶管施工,源于其独特的材料特性:通过球化处理将石墨形态从片状转变为球状,使管材抗拉强度提升至420MPa以上(相当于C30混凝土的1.8倍),同时保持10%-18%的延伸率。这种"刚柔并济"的特性,使其在顶进过程中既能承受巨大推力,又能适应地质变化,避免管道破裂。
三大核心优势:重新定义地下工程标准
环境友好:城市的“微创手术”
传统开挖施工如同给城市“开膛破肚”,而顶管技术则像“微创手术”。在泉州古城污水管网敷设项目中,涂门街百源路至中山路段采用球墨铸铁管顶管技术更新地下污水管网。施工时,在离地面4.6米深的地下,一截截3米长的球墨铸铁污水管紧跟掘进机头不断顶入,直至管道铺设完成并穿越至接收井。此路段共需铺设195米管道,虽因遇到黏土、岩石影响施工效率,但仅用8天就完成整个地下管道施工。全程采用岩石顶管施工技术,将调好浓度和比重的泥浆石通过泥浆循环系统送至顶管机头处,平衡地下水和前方土层压力,切削的残土与泥浆石混合形成携渣泥浆抽送至地面处理。为减少占道施工影响,新门街—涂门街段共投用4套顶管设备同时施工。这种施工方式土方开挖量大幅减少,对周边商业客流影响极小,极大降低了对城市交通、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干扰,特别适合城市核心区、历史街区等敏感区域。
精准控制:毫米级的“地下导航”
激光导向系统与全站仪的组合应用,使球墨铸铁管顶管实现±5mm/100m的轨迹控制精度。在杭州亚运村雨水管网工程里,DN800球墨铸铁管顶管穿越12条既有地下管线,施工团队通过每50cm一次的轴线复核,成功实现与规划轨迹的零碰撞。这种精准度确保了新管道与既有设施保持安全间距,避免了潜在的管线冲突事故。
长寿耐用:50年的“地下守护者”
球墨铸铁管的三层防腐体系(锌层+沥青涂层+水泥砂浆内衬)构建起强大的防腐屏障。青岛胶州湾海底顶管工程实测显示,球墨铸铁管在含盐量3.5%的海床环境中,20年腐蚀速率仅0.003mm/年,按此推算使用寿命可达70年以上。与传统管材相比,球墨铸铁管顶管技术可使城市管网的全生命周期成本降低42%,真正实现“一次铺设,长期受益”。
施工流程:从准备到验收的全周期管控
前期勘察:为地下施工“把脉”
详细的地质勘察是顶管施工的基础。通过地质雷达与钻探结合,获取土壤含水率、承载力、地下水位等参数,为顶管机选型和施工方案设计提供依据。某沿海项目因未探明流沙层分布,顶进时发生塌方,后增加200万元地基加固成本,这一案例凸显了前期勘察的重要性。
顶进施工:力与精度的平衡
顶进过程中需实时监测顶力变化,绘制顶力-顶进距离曲线。当顶力超过设计值10%时应立即停机检查,避免设备损坏。同时,遵循“勤测微纠”原则,每顶进50cm复核一次轴线与高程,偏差超过10mm时启动纠偏,确保管道按预设轨迹延伸。
接口处理:确保密封的“关键节点”
球墨铸铁管采用柔性接口设计,安装时需确保橡胶密封圈正确嵌入密封槽内,避免扭曲、移位。每完成5节管道顶进,需进行接口气密性试验(气压0.02MPa,稳压30分钟压降≤0.005MPa),确保接口密封可靠,防止渗漏。
施工注意事项:细节决定成败
设备选型与调试
顶管机功率需与管径、顶进距离匹配。某DN800管道顶进中,因顶管机功率不足导致停机,更换设备延误工期15天。设备进场前需进行空载试运行,检查液压系统、刀盘转速等关键参数,确保运行正常。
工作坑与接收坑支护
软土地层需采用SMW工法桩或钢板桩支护,支护深度应超过管底2-3米。某项目因支护深度不足,导致坑壁位移15cm,被迫返工。坑内必须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雨季施工时需配备双电源水泵,防止基坑积水。
触变泥浆管理
泥浆配比直接影响减阻效果,膨润土与水按1:8比例配制,掺入2%碳酸钠改善性能。某工程因泥浆配比不当,减阻效果差,顶力增加40%。注浆压力应略高于土压力,沿管道每隔20米设置一个注浆孔,顶进完成后需进行泥浆固化处理,防止地面沉降。
地质突变应对
顶进过程中如遇地质突变(如从黏土进入岩石层),需立即调整顶进参数。可通过降低顶进速度、增加泥浆注入量等方式应对。万宁太阳河项目中,施工团队遇到礁石层时,通过优化刀盘转速和泥浆浓度,成功攻克施工难题。
轴线纠偏原则
遵循“小角度、勤纠偏”原则,单次纠偏角度不宜超过0.5°。某工程因纠偏过急,导致管道局部弯曲,需更换3节管材。纠偏时可采用调整顶管机刀盘转速或施加单侧顶力的方式,确保管道缓慢回归设计轨迹。
安全防护措施
施工现场必须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工作坑周边需设置防护栏杆和安全网。施工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安全带等防护用品,严禁在坑内吸烟、饮酒。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应用场景:从城市动脉到生态屏障
市政管网:老旧城区的“血管更新”
在南昌老城区雨污分流治理工程中,新兴铸管DN400组装式球墨铸铁短顶管展现出高效优势。其组合式工艺实现单节管道15分钟快速连接,较传统工艺提升效率3倍,提前45天完成3.2公里管网改造,使周边2.8万居民告别内涝困扰。这种技术尤其适合老城区狭窄巷道的管网更新,避免了大面积开挖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跨域工程:特殊环境的“穿越能手”
在浙江曹娥江顶管工程中,球墨铸铁管通过沉井工作坑与触变泥浆减阻技术,实现1.2km长距离河床下顶进,抗压能力达1.6MPa,成功穿越水域障碍。而在西安8度地震烈度区的地铁配套排水工程中,球墨铸铁管顶管凭借柔性接口的抗震设计,在模拟地震测试中保持接口密封完好,展现出卓越的抗灾性能。在万宁太阳河入海口,这里是万宁水厂扩建配套供水管项目关键控制性节点,需要连接太阳河两岸供水管网,惠及沿线数万居民。但万宁太阳河大桥是海南环岛旅游公路的主要景点之一,无法进行供水管道架空过河,且该区域地质条件复杂,地下存在多层砂层、黏土层及礁石层,主河道水深10米以上,两岸地势高差大,施工难度极大。对此,施工团队采用球墨铸铁管定向钻拖拉技术,利用高精度导向定位系统与高强度球墨铸铁管材,通过优化泥浆配比、实时监测纠偏等手段,成功攻克长距离拖拉过程中的钻孔塌陷、管道变形控制、地层沉降风险等难题,施工历时15天,较原计划提前3天完成贯通,在复杂地质与特殊环境下高效完成了管道铺设任务。
综合管廊:地下空间的“系统集成”
郑州航空港综合管廊项目中,球墨铸铁管顶管技术与BIM技术结合,实现“设计-施工-运维”全周期数字化管理。在3.5公里管廊建设中,通过预制化生产与顶进施工,减少现场作业量60%,施工粉尘排放降低75%,为综合管廊建设提供了绿色高效的解决方案。
行业趋势:智能化与绿色化双轮驱动
随着《“十四五”城市地下管道建设规划》推进,球墨铸铁管顶管技术正朝着“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智能监测:内置光纤传感器的球墨铸铁顶管,可实时监测压力、温度、腐蚀速率等参数,济南智慧管网项目中故障预警准确率达98%,实现了从“事后维修”到“事前预警”的转变。
绿色制造:采用再生铁原料生产的球墨铸铁顶管,生产能耗较传统工艺降低18%,符合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要求,为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
微型化施工:最小DN300管径的微型顶管技术,已应用于老城区庭院管道改造,工作坑占地面积可缩小至4m2,进一步拓展了技术应用场景。
当我们享受城市便捷生活的同时,不妨想象一下脚下那一条条由球墨铸铁管顶管技术铺设的地下管网,它们如同城市的“隐形动脉”,在不打扰地面生活的前提下,默默为城市输送着“生命之源”。这种融合了材料创新、施工革新与智能技术的工程奇迹,不仅是城市建设的技术进步,更是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在未来的城市更新与基建升级中,球墨铸铁管顶管技术必将发挥更大作用,为构建更宜居、更智慧的城市环境贡献力量。
(来源:地下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