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纱布变色是水质差吗?真相可能和您想的不一样!



不少居民习惯在水龙头上绑块纱布,认为这样能“过滤脏东西”。然而,过不了多久,纱布上就会出现红褐色或灰黑色的痕迹,这不禁让人心里犯嘀咕:这水还能放心喝吗?

先别着急!其实,这些痕迹大多是水中微量的铁、锰,长时间积累留下的。只要自来水厂供应的水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大家就完全不必担心饮水安全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揭开其中的奥秘吧。

纱布变色的真正缘由:
铁和锰的“氧化变装”
红褐色的“主角”——铁
符合国家标准的自来水中通常含微量铁元素,其在溶解状态下是无色的,但一旦接触空气,就会被氧化成为红褐色的颗粒,这和铁锅生锈的原理如出一辙。而纱布的纤维恰好给它们提供了“舞台”,让变色更明显。
灰黑色的“配角”——锰
相较于铁,锰的氧化需要更长时间,它会被变成黑色小颗粒。当铁和锰混合时,纱布就会呈现黄褐或灰黑色。
那为什么有的纱布变色快,有的却变色慢呢?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小秘密。当水质偏碱性时,铁锰的反应会加速,纱布变色也就更快;水流湍急时,水中融入的氧气增多,纱布变色也会更显著;另外,旧纱布上残留的沉淀物就像“催化剂”,会加速新沉淀的生成,就如同滚雪球一般,让变色越来越快。

铁和锰源自何处?
大自然的“馈赠”
对于地下水,铁和锰主要来源于地下的岩石和土壤,地下水常年和它们“亲密接触”,溶解了这些元素。而对于地表水(如河流、水库),在河流、水库的底部,同样含有铁和锰。在缺氧的环境下,这些铁、锰会以肉眼不可见的形式被释放到水体中。而且,季节更替、温度变化等因素,都会对水中铁、锰的浓度产生影响。

这些微量元素,对身体有害吗?
恰恰相反,微量的铁、锰还是守护健康的“小帮手”呢!铁元素在人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能协助血液运输氧气,增强人体免疫力。如果身体缺铁,人就容易感到疲劳、头晕。锰元素也不容小觑,它能够保护细胞,让骨骼更强健。一旦缺锰,可能会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还会对皮肤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自来水厂的供水水质会严格符合国家制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水质标准可不是随意为之,它是综合了数十年的研究成果以及全球健康数据,充分考虑了各种潜在风险后确定的。在国家标准中,明确规定水中铁的含量要低于0.3毫克/升,锰的含量要低于0.1毫克/升。那么,以我们每天饮用2升水来计算,通过饮水摄入的铁仅有0.6毫克,锰仅有0.2毫克。而人体每天所需的铁摄入量为8-18毫克,锰的摄入量为1.8-4毫克。由此可见,自来水中这些微量元素的含量,既能满足补充人体所需,又远低于安全风险阈值。与其费尽心思过滤掉它们,不如接受这份“自然界的馈赠”,通过饮水补充铁、锰离子,助力身体健康。

用纱布测水质?并不靠谱!还可能适得其反
需要注意的是,纱布并非专业的水质检测工具,它变色仅仅能反映铁、锰的氧化情况。而且,长期不更换的纱布会堆积大量杂质,成为藏污纳垢的“温床”,反而有利于细菌滋生。想要保持水龙头处的卫生,正确的做法是保持其清洁和干燥,这样能有效抑制细菌的繁殖。
纱布上的颜色变化,不过是铁、锰与氧气共同书写的“自然笔记”,并非水质变差的警报。从水源地到我们家中的水龙头,每一滴自来水都经历了层层严格检测。国家凭借详实的数据、科学的标准,为我们的饮水安全筑牢了坚实防线。我们要做的很简单——相信国家标准,不盲目担忧。只要是符合标准的水,大家就放心饮用吧!
图文来源:公众号“清华大学环境学院”